Parents want to do
不同收入的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7.74%的家庭在暑期給孩子安排了課外培訓班或興趣班,在培訓班或興趣班的數量上,43.55%的家庭選擇2個,24.19%的家庭選擇3個…… 不少人懷念過去的暑假,孩子基本處於散養的狀態,家長不用為高昂的教育消費頭疼,孩子可以真正享受假期的自由。然而,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假期必定是回不去了。隨著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家長對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正勁,越來越願意在孩子教育消費上增加投入,而校外教育市場的發展、教育信息技術的進步也迎合了這種需求。從現實原因來分析,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孩子放假了,可家長還需要上班,把孩子送進各類培訓班、興趣班也是無奈之舉。 一些家長把暑假當成了超前學習的搶跑機會,違背教育規律讓孩子提前學習高年級的課程;一些家長則用報班數量的多少,來表達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並以此紓解教育焦慮,可密密麻麻的“課表”讓孩子精疲力盡……須知,教育與其他消費不同,高投入並不意味著高回報,“進補”前提是必須尊重教育規律、成長規律,必須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個人興趣。一味狂補,很可能適得其反,傷害孩子的學習熱情。即便是去菜市場買菜,還要精挑細選,更何況是教育消費呢?家長怎能不精心選擇、合理規劃? 當下,應不應該在暑假給孩子“進補”已經不是問題,關鍵的問題是給孩子補什么,怎么補。上述種種“進補”,強調的是知識學習、技能訓練,仍是把孩子束縛在封閉的課堂上。既然暫時告別了校園和課堂,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就應該利用假期給孩子補上課堂中無法提供,而成長又急需的內容。 最近,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一中高三班主任蘭會雲帶領11名畢業生騎行1800多公裏研學旅行的新聞,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趟千裏騎行,不僅讓一群剛成年的學生感受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開闊了視野,也幫助這些學生在風雨中克服了惰性、磨煉了意志、錘煉了品格,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千裏騎行之所以令人欣羨,正在於它給孩子們補上意志品質錘煉、社會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一課。這些彌足珍貴的品質,是無法從相對封閉、拘束的課堂、校園內獲得的。在“跳個木馬、踢個足球、搞個夏令營都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的教育環境中,這種教育方式獨具勇氣、發人深省。 其實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讓孩子在開放的大環境中曆練成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讓孩子通過遊學達到體驗生活、學習自立、開拓眼界等目的。這也就是近年來各類遊學項目備受歡迎、漸成潮流的原因。不過,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做的一項關於遊學效果的調查發現,75.0%的受訪家長感覺孩子假期遊學的收獲通常都低於家長預期。只“遊”不“學”、“遊”多“學”少被指為遊學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加強對遊學機構的監管,一方面要用公開透明的機制、健全有力的法律,規范遊學市場的發展,實現良好的遊學初衷。 家長之所以把孩子送進各類商業機構舉辦的培訓班、興趣班、遊學營,與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有關。緩解暑假的培訓熱、補習熱,還應該從拓展假期活動渠道入手。據本報報道,暑假期間,重慶市潼南區為3000名中小學生舉辦了一場大規模“補課”,不過補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遊泳、滅火、防衛、急救(心肺複蘇)、家務等基本生存能力。而且,“補課”的公益性比較強,資金由政府財政、家長和社會支持共同分擔。這種形式,不僅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有利於緩解培訓熱,也讓孩子從中獲得了受用終身的生存技能,可謂是一舉多贏。這也啟示我們,應該整合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為孩子多渠道提供更多公益性活動資源,充實他們的暑假,幫助家長分擔陪伴孩子的負擔。相關文章:外國教育方式教育專題升學專家